7月5日至7月11日,合肥學院紅色“中”流砥柱,振興“分”秒必爭實踐隊前往蕪湖市繁昌區中分村開展了為期七天的實踐活動。
活動期間,團隊成員們不畏酷暑,開展多種形式的調研活動,深入了解鄉村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底蘊;開展主題宣傳活動,為當地的村民普及環保、健康和教育等方面的知識。據悉,該團隊已成功獲批省安徽省鄉村振興專項團隊,以實踐之筆,書寫青春之華章。
追尋歷史足跡 感悟紅色血脈
紅色資源既是鮮活的歷史,也是最生動的教材。調研期間,團隊以實地走訪的方式,撿拾遺留在村落中的紅色記憶。在譚震林舊居,成員們被革命前輩的奮斗精神和堅韌品格深深感染;在繁昌保衛戰展示館,成員們重溫了艱苦卓絕的歷史時期,體會到了革命前輩的英勇;在板子磯,成員們不僅領略了壯麗的自然風光,更在無聲處聽驚雷,深刻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革命烈士陵園,成員們向烈士們表達最深切的哀思和最崇高的敬意,每一處紅色舊址都記錄了黨的一段崢嶸歲月。
為追尋紅色印記,成員們對當地老黨員強克凱等進行了采訪。強克凱老先生黨齡50年,曾獲得蕪湖市”最美五老”榮譽稱號。強老先生分享了自己對共產黨員的獨到見解,講述了中分村在黨的領導下發生的巨大變化。強老先生以自身經歷勉勵團隊成員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刻苦努力,不負黨和人民,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
尋訪非遺脈絡 賡續匠心傳承
“非遺”,是美麗鄉村的靈魂,珍藏著歷史的記憶。團隊成員走進繁昌窯遺跡展示館,展墻上的八個字將千年繁昌窯的起落沉浮展現在團隊成員眼前。講解員向成員們講解了繁昌窯的歷史、主要出土文物以及制瓷工藝等相關情況,并帶領隊員們參觀了1號和2號龍窯。目前繁昌窯遺址公園仍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成員們滿懷期待,希望在竣工后能夠再次參觀,更加深入地了解、發揚當地的紅色文化。
2009年,“荻港香菜”被繁昌縣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荻港香菜制作技藝”成功入選第六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通過走訪繁昌縣荻港老許香菜有限責任公司,團隊成員了解到荻港老許香菜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對非遺文化的政策扶持。“荻港香菜”在近幾年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不僅為更多人提供就業創業的機會,也在壯大鄉村經濟、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同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實現地校鏈接 賦能鄉村發展
為助力鄉村振興,深入了解當地發展情況,實踐團隊在活動期間與中分村基層干部開展了多次座談會進行交流。中分村從起初負債的窘境到現在能夠營收百萬、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與政府的“以紅帶綠”發展策略密不可分。中分村黨總支書記蘇清芬著重為成員們介紹了中分民宿的發展過程以及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她表示,基層干部們工作目標就是讓百姓富裕起來,如今的中分村也以這個目標堅定地邁進。實踐團隊以中分村為調研目標,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調研,共發放問卷2550份,回收問卷2510份。隊員們對問卷的內容進行了收集和整理,并將調研報告反饋給當地的村干部,為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同時,團隊成員積極開展宣講活動,深入基層一線,宣傳中分紅色文化以及繁昌“慢谷”文化,使游客在體驗鄉情民風、休閑娛樂、特色民宿、勞動鍛煉等多種樂趣的同時感受文化的熏陶,重溫歷史沿革、賡續精神基因,為推動當地“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獻上一份綿薄之力。
時代召喚青年,青年創造未來。團隊成員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認知,以獨特的視角和語言,傳遞鄉村的美麗和智慧,助力鄉村的振興和發展。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青年學子立志學好本領、服務鄉村振興奠定思想基礎,也為青年學生在基層一線建功立業、在農村廣闊天地施展才華描繪了美好愿景。
(校學生會 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