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安徽省第三屆國際中文教育協作機制會議在合肥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教育部中外語言合作中心指導、省教育廳主辦、合肥大學承辦,旨在搭建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合作平臺,推動安徽省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創新發展。安徽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周曉芹、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政策發展部副主任丁洋、合肥大學副校長王曉峰、省委統戰部僑務處處長李鴻雅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省教育廳外事處處長姚德勇主持開幕式。
周曉芹在致辭中回顧了安徽省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發展成果。她指出,自2022年協作機制成立以來,安徽省已構建起覆蓋本科、碩士層次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11所高校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7所高校擁有碩士授予點。同時,全省打造了25個孔子學院和中文教學基地、4個網絡中文課堂等立體化教學平臺,多所孔院榮獲全球“先進孔子學院”稱號。她強調,省教育廳將持續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在規模和質量上實現雙提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安徽力量”。
王曉峰代表承辦方介紹了合肥大學的實踐成果,形成“教學+實踐+文化傳播”一體發展模式,累計培養中文及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學生1800余人、國際學生2400余名。在德國建設的德國施特拉爾松德孔子學院作為北德地區重要中文學習基地,累計培養中文學員超六百人,舉辦文化活動超百場,培養的學生曾獲“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德國賽區冠軍。
丁洋在致辭中肯定了安徽省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探索與創新,希望協作機制進一步整合資源,深化國際合作,為中文走向世界、促進文明互鑒發揮更大作用。李鴻雅詳細介紹了我省國家級及省級華文教育基地的建設成果,以及在海外布局的華校發展現狀。她特別強調,希望省內高校能充分借助國際中文教育協作機制的平臺優勢,為我省華文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
開幕式后,安徽大學胡學文、合肥大學陳紅燕、施特拉爾松德孔子學院霍恩、安徽大學丁仕文、安徽職業技術學院胡菁蕾五位專家圍繞國際中文教育熱點議題做精彩主旨報告,分享前沿觀點與實踐經驗。在安徽省國際中文教育協作機制研討會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協作機制效能提升”“區域特色文化國際傳播”“中文教育數字化轉型” 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為安徽省國際中文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兩位專家隨后進行政策解讀與現場答疑,針對國際中文教育項目申報、師資培養、課程建設等熱點問題與參會代表深入交流。安徽省國際中文教育協作機制秘書處發布了2025年國際中文教育實踐與研究基地項目,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
本次會議的召開,為安徽省國際中文教育領域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優質平臺,進一步凝聚了發展共識。未來,安徽省將依托協作機制,持續深化國際合作,創新教育模式,提升辦學質量,為推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促進中外文明互鑒貢獻更多力量。
編輯:賈丹 復審:孔春華 終審:張慧